2018年8月3日,谷歌學術發表了2018年最新的學術期刊和會議影響力排名。其結果更廣泛、客觀、準確,這會不會進一步影響學術期刊的評價體系?
谷歌學術從2004年年底推出,廣受好評,影響力也日益增大。相對流傳較廣的Web of Science相比,谷歌學術有不少優點。一方面它可以免費檢索,而且涵蓋范圍遠大于Web of Science。據估計,截止至2014年5月,谷歌學術共收集1億6千萬篇學術文獻,幾乎是Web of Science的三倍。其學術指標 (Google Scholar Metric) 在推出后,也開始沖擊影響因子的地位。
Google學術計量中,讀者可以瀏覽100中期刊和會議等出版物的信息,其排序和分類指標是依據五年h指數和h中位數。其中,針對出版物(期刊)h指數為:
1. h指數:出版物發表發表的 h 篇文章每篇至少都被引用過 h 次的最大值;
2. h核心:出版物最高被引的h篇文章;
3. h5 指數是指在2007年到2011年整整 5 年中所發表文章的 h 指數
4. h5中位數:指出版物的 h5 指數所涵蓋的所有文章獲得的引用次數的中位值。
Google僅計算出版物最近5年內發表文章的上述值,即h5指數、h5核心和h5中位數。目前的排名依據是2007-2011發表文章(五年整),被引數據以2012.9.15為準。
Google給出了英、漢、萄、德、西、法、韓、日、荷、意10種語言期刊h指數前100的排名,h中位數用于相同h指數期刊的輔助排序。
谷歌學術指標基于所謂的h5因子 (H-index),即某一出版物在過去5年發表的文章之中,至少有h5篇文章每篇引用不低于h5次。例如排名最高的Nature,在2012年至2016年h5因子為366,表明這一期間Nature共有366篇文章引用數不低于366次。此外,谷歌學術指標還統計h5中位數,也就是進入h5因子的所有文章的引用中位數。例如Nature的h5中位數 (H-median) 為563次,顯示其進入h5因子統計的366篇文章中,排名第183位的文章引用數為563次。
和影響因子相比,谷歌學術指標的優越性是顯而易見的。首先,與影響因子只基于過去兩年數據不同,谷歌學術指標統計過去五年的數據,因而更加體現一個出版物的持久影響力,而不僅僅是當前的熱度。更為重要的是,谷歌學術指標采用h5因子進行評價,顯示的是出版物綜合整體實力,而不會像影響因子那樣很容易受一篇高引用文章所扭曲。一個最好的例子就是近年影響因子排名第一的CA -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,在谷歌學術指標中始終在前100名以外。與此相關的是,谷歌學術指標能夠更為準確的體現一個出版物的實際影響。簡而言之,兩個出版物發表文章數量不同,但影響因子接近,顯然發表數量多的影響力更廣。這種差別在影響因子上看不出來,而在谷歌學術指標上則很容易體現。一個例子就是Nanoscale和Nano Research,兩者都是國人主導的納米領域雜志,短短幾年都取得非常優異的成績,影響因子都達到了7、8左右。但Nanoscale發表文章更多,因此進入了工程和計算機科學的前20名。
h因子評價體系最初由UCSD物理學家Jorge Hirsch提出,用于評價一個學者的影響力。目前通?;趦蓚€數據庫進行統計,一個是Web of Science,另一個就是谷歌學術。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采用谷歌學術進行統計,因其更為廣泛的代表性。這一趨勢預計在谷歌學術指標和影響因子的競爭中也會延續。
其相關排名包括綜合排名以及分類排名。分類排名包括:商業/經管、化學/材料科學、工程/計算機科學、健康/醫學、人文/藝術、生命/地球科學、物理/數學、社會科學。